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大明开国二十多年,功臣一个个死得悄无声息,或者轰然倒地,唯独汤和,交权、请赏、退休,风生水起。
两年后朱元璋才看懂:这个老兄,真有点门道。
展开剩余91%朱元璋的刀举在空中,汤和却主动把刀放下了那一年,洪武二十一年,汤和六十三岁,他递上奏折,说自己年迈体弱,请求辞去兵权。
没人逼他交,也没人点名审查,他是自己把权丢在地上的。
当时是什么背景?胡惟庸案刚过,蓝玉案未起。徐达早在前一年病死,李善长已经“告老还乡”但被人盯上,冯胜的地位也不稳。
汤和看得太清楚了,留在朝中,只剩等死。
他没选硬抗,也没选装病,他写明原因,说自己年老记忆力衰退,控制不了军中大局,希望朝廷体恤。
话说得直白,不兜圈子,不请托,不做戏。
我觉得,这就是高段位。朱元璋心里那把刀已经举起了,结果汤和自己先跪下了,手里连兵权都不要了。
人家手里握的是淮西精锐军,是朱元璋当年从濠州带出来的嫡系。
这样的兵,外人摸不着,皇帝都要掂量,可汤和硬是放下了,他退得干净,交得彻底,一刀切。
你想想,这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力?
你退早了,皇帝会怀疑你避嫌过度,想撇清责任。退晚了,等调查组一来,你就下不去了,汤和踩得刚刚好。
洪武二十一年,他是朝中硕果仅存的大将之一,再拖一年,蓝玉案就炸了,到那时,你再想退,恐怕头都保不住,而且汤和这一退,退得不仅体面,还带了转身动作。
他退了兵权,却没退身份。
信国公照封,俸禄照发,封地照管,他还住在中都凤阳,离京师不远不近,不构成威胁,也方便调度。
你说他没算计?我不信。
赏赐一句话,朱元璋笑了,别人却吓傻了汤和交权那天,按朝规应由皇帝亲自接见,朱元璋很高兴,说老兄辛苦多年,总该赏点什么,想要啥尽管说。
汤和一句话,把朝臣吓得一哆嗦。
据《明史》记载,汤和确实提了赏赐,有传言说他要的是“百名美女”,也有说法是“百户田产”。
无论哪个版本,都有个共同点——他张口就要,这在别人看来,简直是不要命。
那时候谁敢提赏?冯胜都不敢,李善长也不敢。
功臣的死法很统一——不是被人告发,就是被朱元璋以“骄横跋扈”拿下,你只要露出一点贪图财物的影子,皇帝立刻就能扣你帽子。
可汤和不一样。他要赏,而且要得大张旗鼓。
你说他胆子大吗?其实他最清楚,这么多年,皇帝最怕的就是人不说话。
你什么都不要,反而像是图谋不轨,你越清白,朱元璋越怀疑你想干大事。
你开口要了,反而让皇帝放心了,就像你从赌场出来,不带走一分钱,老板会怀疑你藏筹码,你若当场结账、要赏、请清,反而像是真心退场。
汤和就是这么干的,他把自己包装成一个“拿了奖品就回家过日子”的糊涂功臣。
朱元璋笑了。不是因为他要得好,是因为他终于确认——汤和不构成威胁。
这个笑,保住了汤和一条命。
其他人呢?李善长三年后灭门,蓝玉一年后被抄家,冯胜勉强苟活,却被边缘化再没翻身。
只有汤和,从朝堂走进田园,安稳度过余生。
你说那句“要赏”是不是高明?
我反问一句:如果你知道自己身边一个个兄弟都因“太安分”死了,你会怎么做?
他走了,但朱元璋迟迟不敢放他“彻底退休”汤和走了,带着赏赐,带着封号,带着“自请退位”的清白退了。
可事情没这么简单,他人是走了,但朝廷还在用他。
史书记载,洪武二十三年,东南沿海倭寇再起,福建、浙江告急,朱元璋没有找新将军,没有派年轻指挥,他下令召汤和。
不是让他亲征,而是调防策划,审阅边防地图,拟定调兵路线。
这叫“虚职实用”,皇帝嘴上说你退休,心里还把你当第一谋臣。
你说汤和是不是又上套了?
我不这么看,他知道自己不能真走远,一旦远了,信息断了,朝中有变他不知道;皇帝也会生疑,觉得你远遁图谋不轨。
最危险的就是“断线”,朱元璋身边没有你的消息,就是最坏的消息。
所以他不走太远,住凤阳,距京师几百里,既算回乡养老,又不离控制区。
他知道退不能退绝,手要松,气不能断。
朝廷调你,你就出个主意,调你侄子帮办,你就写个建议。别太多话,也别装聋。
你不多嘴,皇帝就安心;你不躲避,皇帝就放心。
这就是汤和的第二层高明:既不恋权,也不失联,而且,他没拿“我都交权了”当挡箭牌。
他明知皇帝心里想试探,就主动给空间,让你试,让你看,让你信。
这一招,谁学得来?
看看蓝玉,当年一战封侯,仗着自己是“收官之将”,自认军功第一,结果三年内连亲属都死光。
汤和什么都没说,赏拿了,权交了,人还在边上,你说查就查,反正他已经摆出“我没秘密”的样子。
最让人信任的,不是你干净,是你看起来干净还不怕查。
朱元璋这一点最精,你越遮掩,他越觉得你心里有鬼。
而汤和就把自己摆成一只剖开的鱼,骨头都摊给你看。
你越不提兵权,皇帝越记得你;你越说自己无能,皇帝越觉得你靠谱。
他没真放弃一切,但他也没觊觎一丝。
我觉得,他这套退而不隐、隐而不绝的节奏,比起那些死在风头上的人,稳太多。
两年后那场葬礼,让朱元璋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洪武二十三年,汤和病重,朱元璋得到消息,罕见地下旨:“赐医、赐金、赐酒,亲问病情。”
这一年,蓝玉刚被满门抄斩,勋贵圈人人自危,谁都不敢相信,一个交了权的人还能得到皇帝亲送药酒。
更让人惊的是,两年后汤和去世,皇帝下诏追封东瓯王,谥号“襄武”。
这是什么级别的待遇?放眼整个明初功臣,除徐达之外,没人有汤和这种“完美落幕”。
徐达临死前被赐蒸鹅,很多人怀疑是中毒。
李善长一家被灭,冯胜失宠,蓝玉抄家,李文忠早卒,傅友德遭排挤……
汤和是唯一一个“走完流程”的勋臣。
活着时拿封号,死后得王爵,连墓地都是凤阳中都城内,离皇陵不远。
朱元璋为什么给这么高待遇?
我觉得,是因为他终于明白了一件事:“能把权交出去的,不一定是真无能,但一定是真识时务。”
汤和没打过最大胜仗,也没收过最大疆土,可他做到了最难的一件事:从权力中心全身而退,还能不被遗忘。
他不是最强的功臣,却是最聪明的一个。
他退得早,退得巧,还退得有戏,开口要赏,等于给皇帝台阶,留在凤阳,等于给皇帝一个“可调动”的心理安慰。
他不靠装傻,也不靠装疯,靠的是“懂”。
他懂朱元璋想干什么,也懂朱元璋最怕什么。
更重要的,他懂自己该怎么保住命、保住身、保住家族、保住最后的那点尊严。
你可以说他世故,可以说他精明,但你不能否认:
这位老将,最后这一招,走得极稳。
发布于:河南省广瑞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